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安徽稻虾综合种养业迈入绿色高质量发展轨道的

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长期以来农民沿袭“一麦一稻”“一油一稻”和“一年双季稻”等传统种植模式,出现了种植品种单一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长期以来农民沿袭“一麦一稻”“一油一稻”和“一年双季稻”等传统种植模式,出现了种植品种单一产量低,技术老化产品质量低,投入产出效益低等现象。2015年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从实际出发,在传统稻区重启稻虾综合养殖技术推广,四年多来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典型示范的发展格局,并已成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全省稻虾综合种养已发展到317万亩,正在形成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大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带,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成长,拓宽了产业创新和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了种养业与农旅新产业协同发展,引领传统农业迈入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创新 1.规划引领,快速发展 为引导稻虾综合种养科学发展,安徽省农业主管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组织编制了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三区”为布局,即重点在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个水稻重点产区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以“四化”为导向,即稻田规模化、田块园林化、工程标准化和生产管理智能化,推动农业内部生物平衡,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以“百千万工程”为目标,即“十三五”期间,每年发展面积100万亩以上,每亩优质稻产量不低于1000斤,亩综合效益争取达到10000元。各市县按照省里的规划,依托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扎实推进稻虾综合种养。如滁州市是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水产大市,2018年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把稻虾种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按照“两线为主、星罗开花”(滁河、淮河沿线,湖泊周边)的布局,在全椒、定远及明光等县市,聚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稻虾种养基地。2019年,全市“稻虾共作”面积发展到65.5万亩;小龙虾产量5.2万吨,产值17亿元。建成百亩示范点1320个、千亩示范片47个、万亩示范区5个,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2个、省级稻虾综合示范区3个,全椒县二郎口镇曹埠村获得国家级稻渔种养“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霍邱县地处沿淮,是安徽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一个贫困县,通过发展稻虾种养,三年多时间稻虾共生面积已达到51万亩,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新产业。 2.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推广是不断提升稻虾种养水平的根本之策。在实践中,安徽始终坚持把送技术放在第一位,组织技术人员把技术送到农户、田埂和生产现场。沿淮地区与沿江地区种养条件差异大,为了解决虾苗不足,放苗晚、成虾小和效益低的难题,省市县三级技术人员联动,联合攻关,在总结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推出了“户繁户用、早出苗、出大虾”的“三流模式”和“养繁分离之巢湖20∶80稻虾种养模式”,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结合各类科技下乡、万名专家进千村等活动,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多种方式的技术服务,2019年以来举办“稻虾共作”专题培训班和现场技术培训会1200多场次,培训23400多人。为提升技术支撑力,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分别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水产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协作关系,开展技术试验、攻关、技术集成与创新,先后获得了《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集成与优化》等多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及省级科研成果,编制和修订了多项省级、市级稻田小龙虾养殖标准。 3.协调服务,稳步发展 一是协调好种苗销售。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在重点区域布局,优先建设了一批种苗生产供应基地,培育了一批大小不同等级的种苗供应户,事前根据各地发展需求,分期分批组织产销对接,按时间节点提供优质种苗,使种苗市场无缝对接,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业务部门在9市、20个县、27个企业等重点产区和非重点产区以及散户发展区科学选点,科学布点,科学采集各类信息,运用网络等多种形式定期发布种苗、技术、产品供求和价格等综合性市场信息,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种养户拓宽市场和效益的空间。三是积极推动加工业发展,使加工业成为稻虾综合养殖的蓄水池。技术部门立足技术、行情开展服务,同时积极了解周边省市加工业发展情况,及时发布收购价格,引导种养户打好时间差,算好收益账,保持了小龙虾市场供销基本平稳,稳定了稻虾综合养殖的产出效益和新老种养户的收入水平。 4.政策扶持,促进发展 发展稻虾综合养殖离不开政策支持。安徽省政府通过专项资金预算,立项支持有条件的大县,在全省建设10个虾苗生产基地,从种苗上保障农民积极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需求。合肥、滁州、颍上、长丰和明光等10多个市县专门制定政策,对养殖大户给与种苗、面积等多方补贴。各级政府把发展稻虾种养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紧紧抓在手上,列出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使稻虾特色种养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新亮点。据统计,全省通过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3.1万户。如霍邱县三流乡确权土地面积10.56万亩,稻虾综合种养达到7.3万亩,10个村全部有连片稻虾种养区,7个村连片种养面积均在千亩以上。2018年三流乡申报产业扶贫奖补1400多户,获得600余万元的财政补贴,全乡有1万多人从事稻虾种养,户均稻虾种养收入2万-3万元。 新探索走出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1.种养结合是对农业传统种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一是立足于新时代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树立新理念,打破旧模式。二是围绕在水稻集中产区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新目标,敢于创新路,用绿色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探索“农业生态系统中,种养一体、共生共存生态链的优化和完善”这个新课题,完善生态链,拉长产业链。四是紧密结合市场导向和产业扶贫的新需求,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为产业精准扶贫增添新动力。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00万亩,2025年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0万亩,使传统稻区逐步形成稻虾综合种养、农业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2.产业融合是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新拓展 荷浮水卷 赵来清/摄 稻虾综合种养业发展,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做出了新示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滁州、六安等市全力推进,面积已发展到60万亩以上,合肥市已接近50万亩:霍邱、全椒、颍上、定远、长丰和寿县等县面积已基本接近20万亩,其中霍邱县已达到50万亩,巢湖、宣州、枞阳、桐城等市县已达到10万亩,全省5000-10000亩的片区已发展到100多个,10亩、100亩、300亩和500亩规模的种养大户已发展到一万多个,为稻虾综合种养服务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0多家,通过规模化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业,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村60多个,成规模各类龙虾加工企业15家,年出口加工产品30000吨。同时,随着稻虾综合种养业的发展,一批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依托的种苗、成虾批发销售市场、餐饮业及景观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及农村旅游业应运而生。一产瞄准“虾进万家”,由现在的“酒店消费”“排档消费”向大众消费、千家万户的百姓消费转变,大力推动稻虾综合种养的高质量发展和常态化发展。二产瞄准“稻虾走世界”,由现在的小加工、粗加工向规模化、现代化精深加工、厨房化成品加工转变,进一步扩大稻虾加工产品的出口,使之成为外向型农业的新亮点。三产瞄准“稻虾乐万家”,由现在的稻虾共作,田园一体化向田园景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养生化、吃住行一体化转变,把稻虾共生区打造成农旅结合、虾游世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城里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轻松度假的后花园。功能拓展使稻虾共作成为现代农业新亮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3.生态复合是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诠释 稻虾共生,种养结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绿色农田、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的一体化发展。一是在稻虾综合养殖区域,优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一般农田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农田质量,配套进行田水路林为内容的园林化建设,改善综合种养的生态小环境。以此为基础,对稻虾综合种养的田块,按要求实施生态修复、生态平衡的工程,形成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基本条件。二是生态优先,稻虾产业绿色发展,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而且减少了化肥、农药等投入,据有关部门测算,稻渔综合种养单位面积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0%和40%以上,秸秆基本还田,有效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同时,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还能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田间试验表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7.2%、7.4%、3.9%和3.2%,土壤容重降低2.2%以上。绿色生产打造绿色品牌,截至2019年安徽全省共注册了30多个小龙虾商标、稻渔大米商标200多个,涌现出“合肥龙虾”“霍邱龙虾”“全椒龙虾”和“南漪湖龙虾”等区域性品牌。 4.效益综合是对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新体现 稻虾综合种养的核心是“一水两用”和“一田双收”。其实质就是产业创新,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和农民增收的“双优双赢”:优质粮食、优质小龙虾的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依靠稻虾综合种养,全省年收入100万元、10万元的富裕户,分别达到200多户和1万多户。大批贫困户靠新产业一年脱贫,两年致富。近三年来全省有3万多贫困户,1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稻虾种养,摘掉“穷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稻虾综合种养的实践价值在于,它以新模式、新技术、新探索,瞄准了粮食优质安全、稻虾互促互补、规避市场风险、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形成了粮食安全、产业兴旺、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的新农业、新经济。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qikandaodu/2020/0528/332.html



上一篇:全球变局与创新深化
下一篇:集聚“芯”势力 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 | 产业创新研究编辑部|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发表 | 产业创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