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全球变局与创新深化

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成为深层经济社会变革力量,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国际竞争格局和形势更加复杂,面临贸易、技术、产业、文化、治理等多方面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成为深层经济社会变革力量,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国际竞争格局和形势更加复杂,面临贸易、技术、产业、文化、治理等多方面挑战,深层的原因是科技创新的变局,创新和转型成为时代命题。 一、产业变革是全球变局深层力量 未来十年,是产业变革的十年。产业发展规律发生变化,新型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并成为产业变革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将重塑生活形态、重建商业价值,重新定义产业(要素、资本、消费、定价)。目前,很多产业处在技术路线变革的拐点,产业创新正在深化。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形态等重大命题,研究其内在机制。 二、产业创新深化新趋势 2006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在当时中国研发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研院所体制转向市场机制等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市场化的力量不断成长,产业创新和转型成为新趋势。因此,应从以“企业”为主体转向以“产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聚焦创新资源,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具有特色、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则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当前,研究创新问题,应聚焦产业创新规律和产业深化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四类技术的研发、产业化规律完全不同,要深入到技术和产业内部,研究技术体系演化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等已开始通过相关政策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引导。 三、区域创新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心城市、创新密集区、大区域创新区、边缘城市面临不同的挑战。区域发展开始分化,一些发展基础好的城市快速发展,同时很多地方面临发展困境,成为收缩性城市、收缩性区域。区域竞争呈现新态势,集中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创新环境等方面。由于地方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前沿技术应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变得更为关键。因此,应结合发展实践,重新思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完善两种力量联合作用的机制,重新构建区域创新功能和发展功能。 四、区域创新深化关注的问题 区域创新的深化,应把科技、创新、产业、社会、城市建设、环境发展和国际合作等融合起来思考。尤其是长三角这样大的创新密集区,区域创新深化问题更为突出,应围绕在重点产业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政策。具体,包括下列重点内容。第一,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新引领发展。应培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宏观发展中找到区域发展定位。第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到了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时期,亮点很多但短板也很明显,因此提升系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第三,区域创新要以产业为中心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在创新体系的中观构造上。在宏观层面上,有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军民融合、知识转移等;在微观层面上,有企业创新活动;在中观层面上,关注的是区域、板块、产业等,这是目前最薄弱也是最需要创新发展的地方。第四,大力培育市场化科研主体和创新主体。大力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大力调动市场化资源,让数据、创客、风险投资等新的要素在区域里迅速聚集起来。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机构。新型科研机构是由资本和市场支撑发展的,这是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最主要的特征。第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高水平谋划创新发展体系,就必须包括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产业创新问题、创新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2050 年,我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因此,长三角应承担相应基础科学发展任务。长三角在空间布局上应提出建设高水平的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成果交易扩散中心。第六,建立高质量科技创新载体。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两种机制,建设创新密集区、创新企业群、创新网络平台、新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工程(产业、生态、社会)等,聚集资源,形成品牌,发挥导向作用。第七,积极应对世界竞争。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要积极应对,适应新的竞争态势。积极参与或引导世界科技创新布局,包括科学前沿、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各种新型交流的途径和机制,进一步扩大国际科学合作,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胥和平,研究员,曾任科技部办公厅巡视员、调研室主任,现任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产业经济、企业战略、技术创新研究。2000 年调任科技部,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曾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十二五”和“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文件起草制定工作。发表各类研究成果百余篇(项),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奖励。本文是胥和平在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面向2035 的长三角协同创新远景与路径” 主题论坛上的演讲报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成为深层经济社会变革力量,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国际竞争格局和形势更加复杂,面临贸易、技术、产业、文化、治理等多方面挑战,深层的原因是科技创新的变局,创新和转型成为时代命题。一、产业变革是全球变局深层力量未来十年,是产业变革的十年。产业发展规律发生变化,新型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并成为产业变革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将重塑生活形态、重建商业价值,重新定义产业(要素、资本、消费、定价)。目前,很多产业处在技术路线变革的拐点,产业创新正在深化。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形态等重大命题,研究其内在机制。二、产业创新深化新趋势2006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在当时中国研发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研院所体制转向市场机制等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市场化的力量不断成长,产业创新和转型成为新趋势。因此,应从以“企业”为主体转向以“产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聚焦创新资源,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具有特色、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则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当前,研究创新问题,应聚焦产业创新规律和产业深化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四类技术的研发、产业化规律完全不同,要深入到技术和产业内部,研究技术体系演化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等已开始通过相关政策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引导。三、区域创新面临的挑战当前,中心城市、创新密集区、大区域创新区、边缘城市面临不同的挑战。区域发展开始分化,一些发展基础好的城市快速发展,同时很多地方面临发展困境,成为收缩性城市、收缩性区域。区域竞争呈现新态势,集中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创新环境等方面。由于地方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前沿技术应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变得更为关键。因此,应结合发展实践,重新思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完善两种力量联合作用的机制,重新构建区域创新功能和发展功能。四、区域创新深化关注的问题区域创新的深化,应把科技、创新、产业、社会、城市建设、环境发展和国际合作等融合起来思考。尤其是长三角这样大的创新密集区,区域创新深化问题更为突出,应围绕在重点产业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政策。具体,包括下列重点内容。第一,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新引领发展。应培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宏观发展中找到区域发展定位。第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到了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时期,亮点很多但短板也很明显,因此提升系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第三,区域创新要以产业为中心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在创新体系的中观构造上。在宏观层面上,有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军民融合、知识转移等;在微观层面上,有企业创新活动;在中观层面上,关注的是区域、板块、产业等,这是目前最薄弱也是最需要创新发展的地方。第四,大力培育市场化科研主体和创新主体。大力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大力调动市场化资源,让数据、创客、风险投资等新的要素在区域里迅速聚集起来。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机构。新型科研机构是由资本和市场支撑发展的,这是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最主要的特征。第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高水平谋划创新发展体系,就必须包括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产业创新问题、创新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2050 年,我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因此,长三角应承担相应基础科学发展任务。长三角在空间布局上应提出建设高水平的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成果交易扩散中心。第六,建立高质量科技创新载体。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两种机制,建设创新密集区、创新企业群、创新网络平台、新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工程(产业、生态、社会)等,聚集资源,形成品牌,发挥导向作用。第七,积极应对世界竞争。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要积极应对,适应新的竞争态势。积极参与或引导世界科技创新布局,包括科学前沿、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各种新型交流的途径和机制,进一步扩大国际科学合作,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胥和平,研究员,曾任科技部办公厅巡视员、调研室主任,现任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产业经济、企业战略、技术创新研究。2000 年调任科技部,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曾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十二五”和“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文件起草制定工作。发表各类研究成果百余篇(项),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奖励。本文是胥和平在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面向2035 的长三角协同创新远景与路径” 主题论坛上的演讲报告。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qikandaodu/2020/0528/331.html



上一篇:广州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下一篇:安徽稻虾综合种养业迈入绿色高质量发展轨道的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 | 产业创新研究编辑部|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发表 | 产业创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