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坚持自主创新勇攀化工高峰记中国石化上海石油(3)

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分子筛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往往会带来石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都十分重视分子筛材料的开发并创制了一

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分子筛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往往会带来石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都十分重视分子筛材料的开发并创制了一批引领石化技术发展的新结构分子筛材料,而我国企业界在这方面长期处于空白,”杨为民说道,“创制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结构分子筛材料对于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石化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分子筛合成通常采用经验指导的试错法,效率较为低下,研发周期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高通量组合化学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分子筛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提高研发效率,上海院与国外公司合作设计,于2010年配置了国内第一套高通量分子筛合成与表征系统,次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包括固体称量、凝胶制备、晶化反应、样品洗涤、后处理、样品成型、SEM表征、XRD表征及专用的执行软件与数据库九个单元,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由合成配方、条件、晶化产物的晶相及形貌特征构成的电子数据库便于科研人员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能够有效促进后续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率。

杨为民团队自2013年起,开展新结构分子筛创制的探索研究,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结合先进的高通量分子筛合成与表征系统,实现了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合成与筛选。历经5年共计2000余次的试验,先后创制出20余个以中国石化命名的SCM系列分子筛。特别是在2018年5月,国际分子筛协会网站公布,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杨为民团队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SCM-14(SINOPEC Composite Material 14),正式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SOR。中国石化也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实现了我国企业界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整整一年后,杨为民团队又传来捷报,由他们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SCM-15已获得IZA授予的结构代码SOV。SCM-15是目前唯一一个具有12*12*10孔道体系的分子筛,同时具有中孔和大孔,并且相互交叉,中孔尺寸与10元环的ZSM-5分子筛相当,大孔尺寸与12元环的Y以及Beta分子筛相当。SCM-15分子筛同时具有与这些已广泛应用的分子筛相似的孔道特点,且其热稳定性良好,有着较大的潜在应用前景。目前,杨为民团队正围绕这些全新结构的分子筛材料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发展出更多原创性的石化新技术。

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杨为民认为,自主创新绝对不是围在一个院子里闭门造车,而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在SCM-14、SCM-15分子筛的结构解析中,他们就采取“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模式与在晶体学领域造诣深厚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北京大学孙俊良研究员进行紧密合作。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就成功解析出两个全新的拓扑结构,这一效率可谓是极高了。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世界500强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一直致力于发展绿色化工技术,并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前,上海院的技术已推广应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甚至欧美等发达国家。例如,苯乙烯催化剂应用到比利时、美国、中国台湾等;甲苯歧化催化剂应用到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乙苯催化剂应用到中国台湾地区。通过技术输出,上海院正在扎扎实实地融入全球石化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杨为民的理想是将炼化技术打造成像中国高铁一样的闪亮名片,向国际化工行业展示出中国的“绿色方案”。

团队篇:矩阵式攻关走向未来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一个成功团队的发展史,必然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奋斗史。上海院有一支令杨为民引以为傲的“大团队”和一套完善的项目攻关机制。针对重大科研项目,上海院采取“矩阵式”攻关模式,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力量,搭建凝心聚力、创新驱动的协作平台,极大地提高了项目攻关的效率,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我们团队中有聚焦催化剂研究的,也有擅长工艺开发的,还有专攻反应器设计的,整个团队结构合理、战斗力强。大家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盯着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化工产品,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努力做精、做强、做到世界第一。”杨为民坚定地说。

矩阵式攻关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这些年来,上海院在杨为民的带领下,大力贯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才强企”的战略,积极统筹推进人才工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及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具有科研单位特色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旨在成就上海院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成才。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qikandaodu/2021/0401/1405.html



上一篇:陕钢成功研制兆帕级高强抗震钢筋
下一篇: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构筑网络安全新体系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 | 产业创新研究编辑部|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发表 | 产业创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